四、刘慧和她的团队着意建设让学校生活成为童年记忆的“成长树”课程,让课程与学校的核心精神、理念自然契合起来 课程是学校发展的核心载体,课程的理念、结构、质量直接影响着学校的精神气质、文化品位和学生的素质结构、水平。学校发展的顶层设计理所当然包括学校课程设计。当下的学校课程设计与实施,存在着规范性不够,逻辑层次、内部关系不清晰,与学校的核心理念、核心价值相脱离的一些问题。如何让学校课程从顶层设计开始就规范起来,如何让课程居于核心地位,体现学校的核心理念、核心价值,如何让学校课程自身关系内洽起来,是刘慧和她的团队一直深入思考的问题。在反复研究、论证之后,张家港实小提出了建设“成长树”课程的设想。 成长树,是一种形象,也是一种隐喻,具有象征的意义,深蕴着学校的价值理念。其一,成长树意味着课程是一个整体。从根系开始,枝枝叶叶是一个统一体,互相依存,互相影响,不可分离,更不可分割。课程犹如树,这就防止了课程的碎片化现象。其二,成长树意味着课程具有生长性。课程促使儿童向上生长,向着阳光,向着蓝天,沐浴雨露,经受风暴,永远向上。成长树的生长性防止了当下课程的随意性、盲目性现象。其三,成长树课程的生长永远是一个过程。课程在生长的过程中不断丰富、完善,在动态、开放中,与周围环境协调相处,营造了绿色的课程生态。成长树课程的过程性、生态性防止了当下课程静止、封闭以至僵化的现象。成长树是美丽的,成长树课程仪态万方、勃勃生机,当然是美丽的。 成长树课程的灵魂是什么?刘慧和她的团队认为是游戏精神。刘慧在担任幼儿园园长时就研究游戏精神。游戏精神的实质是什么?刘慧关注了两本书,一本是荷兰被公认为上个世纪40年代最伟大的文化学代表人物胡伊青加所著的《人:游戏者》,另一本是美国未来学家简·麦戈尼格尔的新著《游戏改变世界》。胡伊青加认为,“在接受游戏的时候,你就接受了心灵”,“只有当心灵的激流冲破了宇宙的绝对控制的时候,游戏才成为可能,才成为可思议的、可理解的东西”。胡伊青加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观点:“文明是在游戏中并作为游戏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[5]”。不约而同,麦戈尼格尔提出了游戏所形成的“心流”问题。所谓心流,是“玩家将在能力极限下达到一种投入状态,体会到高度紧张并快乐着的感觉”。他有一个惊人的结论:“造成玩家们拯救世界的心愿”,因为游戏中存在一个“革命系统”[6]。刘慧的阅读,关注到了深刻的游戏精神,以游戏精神作为成长树课程的灵魂,就是将儿童作为具有创造精神的游戏者,通过课程,可以改变自己,也可以改变世界,改变未来。这样的立意不仅很新,而且相当深刻。 从校本课程的规划来看,张家港实小从四个维度来开发:道德素养维度——修身三省;人文修养维度——经典四品;艺术、审美素养维度——百花五艺;儿童成长纵向维度——成长六季。他们将其称之为“矩阵”。不说“三”“四”“五”“六”数字的组合,不说具体的内容,也不说课程维度的名称,只说他们将校本课程建设的意立在素养上,这就跳出了校本课程开发的一般认识和模式,用素养提升来统领,这是很可贵的。成长树课程,说到底是素养生长的课程。成长树课程是儿童自己的课程。其实,每一个儿童就是一棵树,他们生长着,伸展着,茁壮着,幸福着。这是校园里多么神圣、多么美丽的情景啊! 刘慧在文章的最后,说到了美丽与风格的问题。我认为倒不一定去说风格,和美丽更紧密的是风骨,与其说美丽是风格,不如说美丽是一种风骨。风骨是我国美学史上一个重要概念,其共同点是:文章的内容、纯洁的思想、合乎道德规范的情感和意志、端正得体的观点。我想,风骨应当是美丽最深沉的精神内核。向美丽出发,永远去塑造风骨,永远让精神站立。刘慧是这么认识的,又是这么去践行的。 参考文献: [1][2]培根.培根随笔[M].曹明伦译.台北:台湾商周出版社,2006:211-212. [3]帕斯卡尔.帕斯卡尔的思想哲学[M].刘烨编译.呼伦贝尔:内蒙古文化出版社,2008:18. [4]刘纲纪.美学与哲学[M].武汉:湖北人民出版社,1986:6. [5]胡伊青加.人:游戏者[M].成穷译.贵阳:贵州人民出版社,2007:3-4. [6]翻昕.游戏化重塑人类积极的未来?[N].文汇报,2013.5.4. (成尚荣,原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,国家督学,210013) 责任编辑:赵赟 |